由于许多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现场管理人员缺乏知识,质量意识薄弱,对商品混凝土的生产组织和产品认识不足,搅拌设备选择不当,测量仪器不准确,施工设备未经检验就投入生产,导致生产浪费现象严重,导致各类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造成巨大亏损。因此,加强商品混凝土搅拌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先分析了商品混凝土站的成本构成,然后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商品混凝土站的成本控制措施。
混凝土搅拌站设备_大型搅拌站_厂家直供设备
商品混凝土站成本构成(1)原材料成本
原材料成本占商品混凝土总成本的比重很大,反映了采购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其中,采购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采购的原材料基本都是就地采购,政府预算引导,价格透明。采购价格的差异主要来自原材料的质量和企业的财务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影响相对较大,两者密切相关。高技术水平可以带来相对较低的原材料成本。但如果管理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在采购和质量控制环节,技术水平高的会承担更大的质量风险。
(2)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主要是指各方直接参与商品混凝土生产的人员的报酬,主要包括固定部分和绩效部分。固定部分反映人员配备是否合理,绩效部分考虑管理制度是否合理。
(3)固定资产折旧
主要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合理。
(4)燃料和动力消耗
是指体现在每立方米商品混凝土上的油耗和电(煤)耗,是运输质量和生产控制质量的体现。
(5)设备维护
指搅拌站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费用,是设备运行质量的体现。
(6)行政费用
包括非生产人员费用、招待费、非生产水、电、油、办公费用等。
(7)资金成本
它与各商品混凝土站的股本结构、设备购置状况和当地市场情况密切相关,是投资水平的体现。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成本控制措施(一)创新成本管理模式
对混凝土搅拌站站实行三种管理模式:①自建站和自行组织混凝土加工生产的管理模式;②自
建搅拌站,委托加工生产混凝土的管理模式,即项目部投资资金自行采购建设所有搅拌站设备和临时设施,委托外部合作单位加工生产混凝土(外包);③联合建站和委托加工生产混凝土的管理模式,即项目部负责搭建临时设施,对外合作单位负责提供生产设备和运输设备,负责混凝土加工、生产和运输。这三种管理模式的成本控制点描述如下。
1、人工成本的控制
核算期(季度)内,项目部自有生产工人发生的工资费用或由项目部直接签字的外来劳务人员支付的劳务费用,由项目部财务部门按当期实际发生数,然后直接计入当期具体生产成本的“人工费”明细科目。具体来说,人工成本的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起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
②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组织劳动,精简人员,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③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以降低工费。分包队伍一般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可按定额工单价或平方米包干的方式进行,以便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支出,每月预结算一次,如发现超支现象,一定要及时分析原因。
2.准确控制材料成本
(1)核算期(季度)内,对便于计量的材料,项目部物资部门按照“用多少、出多少。
(2)根据“何时使用、何时支付”的原则,填写“材料清单”,根据实际消耗的材料数量及时办理材料支付手续。
(3)期末(季度末),对不易计量的沙石料等大堆材料,按照剩余材料“盘点法”计算实际消耗数量(即:物资部门与商砼站共同负责盘点沙石料等大堆料的剩余材料数量,并分材料名称及规格填制“库存材料盘点单”。
(4)物资部门根据“库存材料盘点单”,按照“本期实际消耗量=期初结存数量+本期点收数量-期末剩余盘点数量”的公式,计算出原材料当期实际出帐数量),填制材料“用料单”。
(5)财务部门根据材料“用料单”列支砼生产成本。
3.其他生产费用的成本控制
项目部在准确办理原材料出帐和据实列支人工费的基础上,项目部各部门及有关人员,按照业务分工及时、准确、完整的归集砼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其他各项费用(包括:商砼站设备折旧及维修费、临时设施摊销费、外租设备租赁费、水电费、砼质量检测试验费等),并将结算发票等单据及时交财务部门列入当期砼生产成本。
期末,对当期不能办理结算或结算不足的费用,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负责按照合同价格及实际使用数量(水电度数或机械台班),及时提供各项费用预提资料,交财务部门列入当期砼生产成本,确保各项生产费用归集完整、成本核算准确。
(二)合理控制商品混凝土配合比
1、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的作用
商品混凝土配合比是计算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成本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决定了各种商品混凝土原材料的消耗,是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重要的成本控制。商品混凝土的合理配合比设计是一个项目乃至整个搅拌站技术水平的体现。操作人员应贯彻“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思想,配比设计要考虑施工现场的难度,要认真研究配合比设计,通过试验找出规律,使配合比更加科学、合理。
2、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一般根据水泥强度等级、粗细骨料粒径和外加剂类型,可初步设定适当的水灰比。经过一系列配合比试验,根根据生产控制水平所确定的配制强度,选定不同商品混凝土强度对应的水灰比。然后调整配合比进行试拌,试拌后的商品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能满足所选配合比的要求。在配合比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商品混凝土混合料的性能,确保出厂时不离析、不泌水、不粘底、不抓底,并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对于有特殊要求或特种商品混凝土,需要进行特殊设计配合比和相关试验。
3、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为控制商品混凝土配合比,可在每个工作班对每种商品混凝土配合比抽取一次商品混凝土拌和物,进行商品混凝土配合比分析试验。同时,也不要墨守成规,要敢于科技攻关,在满足现场实际需要的情况下采用新配合比,积极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找到高价、稀有材料的替代品,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三)严把材料的采购关
1、水泥
商品混凝土生产应以质量稳定、信誉好的大型旋窑水泥为主,进货时要严格控制散装水泥的入罐温度(以不烫手为宜)。否则,水泥入罐后会出现结块等问题,不利于商品混凝土的搅拌,造成浪费。
2、粗细骨料
采用质量好的砂石料拌制商品混凝土,虽然砂石料单价有所提高,但商品混凝土的强度和强度保证率大大提高。因此,在强度和强度保证率相同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水泥和外加剂的用量,商品混凝土混合材料的费用往往还低于使用劣质砂石料的费用。目前,天然砂资源日趋紧张,建议机制砂。使用机制砂时,应将石粉含量控制在10%以内,同时严格控制其单级限大压碎值(不超过25%)。目前,在项目施工中,监理单位一般要求进行筛沙洗石,如果进场砂石含泥量高或粒径与设计不符,就会造成很大浪费。因此,材料进场前还要到材料原产地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材料。
3、水
拌制商品混凝土一般采用饮用水,若采用非饮用水,应事先或定期检验其是否符合规定。如不符合,还要通过商品混凝土试验确定能否使用,以免影响商品混凝土质量,造成浪费。
4、外加剂
矿物外加剂的种类有磨细粉煤灰、磨细矿渣、磨细天然沸石、硅灰及其复合物等。为保证外加剂的有效含量,应加强对液体外加剂浓度的检验。更换外加剂的品种时,需要将原外加剂储存罐及计量器具内的残留物清理干净。目前所用的膨胀剂多为粉状产品,且掺量较大,为此,设专门筒仓为好,在同一计量计内与水泥、矿物外加剂一起累计计量。各种化学外加剂均应按相应规定分批抽检其商品混凝土的主要物理性能,此外,还要与不同品种、不同批次的水泥及矿物外加剂进行适应性验证。目前,商品混凝土外加剂单价、质量参差不齐,且一般单价较高,不能小视其在商品混凝土成本中所占份额,因此要多进行试验和对比,优化外加剂的使用成本。
(四)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1.计量
现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都有自动计量装置。但由于装载机铲斗大,而配料斗小,且配料斗之间没有挡板,在装载过程中砂石混合,从而造成计量不准确,影响商品混凝土的可泵性和商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容易造成管道堵塞。解决办法只能是增加水泥用量或砂率,从而增加成本。
2.搅拌
商品混凝土拌和时间有规范明确规定,采用“双拌”技术的泵送商品混凝土拌和时间不应少于120s,但实际操作中往往达不到拌和时间的要求,导致商品混凝土和易性和可泵性降低,容易发生管道堵塞。
3.浇注
商品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材料,应在2 ~ 3m范围内水平均匀分布,尤其是水平面积较大的结构。但是,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出入,即沿某一点集中下料,用震动棒“导流”商品混凝土,造成下料点部位石子集中,而其它部位多为水泥砂浆或浮浆,这就是在进行构件强度回弹时,为什么有的部位达到或超过设计强度,而有的部位低于设计强度的主要原因之一。误以为配合比设计问题,再通过增加水泥用量解决强度不足,从而使商品混凝土成本增加。
4.养护
商品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及时养护。早期失水不仅阻碍了强度的正常增长,还降低了商品混凝土的成型后的强度。应根据季节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商品混凝土强度增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五)控制事故率
事故是指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损失,包括退灰、倒灰、降标号使用、工地修补、额外检测、赔偿等,不管是谁的原因造成,都会给企业造成损失。若一味追求事故责任而不分析事故原因,只会治标不治本。事故率实际上是技术水平、质量控制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对事故应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量化分析管理就是尽可能以数字的形式反映事故原因,让决策者更方便地分析事故原因。
综上所述,商品混凝土作为建筑行业常用的材料,其成本占比高,开挖深度大。虽然商品混凝土的生产管理在很多领域还是比较粗放的,而且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量化管理比较困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表面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商品混凝土的生产成本需要由每一个可计算的部分来积累。因此,量化管理可以通过重新定义和测量商品混凝土站的各种数据,了解商品混凝土生产成本的清晰构成,使企业决策者找到有效的成本控制。